又到一年毕业季
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迈向社会
在大家努力收获offer的同时
要小心“求职陷阱”
避开套路和骗局
求职小课堂
通过重庆市“民呼我为”检索发现,2024年以来,与“招聘”相关的投诉结果近1200余条,其中不少涉及招聘公司虚假宣传、就业培训机构坑害求职者。
某招聘平台的一项调查显示,33.6%的受访者称亲身经历过招聘诈骗,29.7%的受访者表示亲戚朋友遭遇过招聘诈骗。
目前,正值求职季,一些不法分子设置种种套路,引诱求职者上当受骗。
套路一:“虚假宣传”陷阱
某网约车公司在网上发布招聘司机广告,承诺“不卖车、不租车、纯上班,月薪8K—10K”。
5月27日,宋先生办理入职时,签订了一大堆合同,其中有一项内容也明确“租金1元/月”。“其他合同条款又多又繁琐,有些内容模棱两可,我们又不是律师,一不小心就掉入陷阱。”
6月18日,宋先生发现收入仅2400元,距离宣传的8到1万差距明显,遂提出辞职。辞职时才发现,该网约车公司通过合同陷阱扣除宋先生违约金、车损费等共计5700余元。目前,该反映内容已转至南岸区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防范提醒:有的用人单位为了增加对求职者的吸引力,往往故意夸大单位规模、业绩、发展前景、工资和福利等,有的用人单位玩弄文字游戏,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求职者可通过企业官网、媒体报道、工商登记注册信息等查询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仔细甄别各类招聘信息,不要盲目轻信。
套路二:“求职卡”陷阱
2024年4月19日,王先生通过某招聘平台上的高薪招聘信息,来到某人力资源公司面试,被工作人员诱导交纳押金,该公司承诺三天之内安排入职,三天后又以“落选”为由拒绝安排工作。后期王先生与该公司协商退款,该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直至6月21日仍未退款。
防范提醒: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业务,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的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套路三:“培训贷”陷阱
市民梅女士通过招聘平台求职,某餐饮管理公司宣称“可零经验学习烘焙技能,培训及材料费从每月工资中扣除”,实际“入职”后发现该公司系培训机构,所谓的“培训及材料费从每月工资中扣除”实际为办理贷款每月还贷,就业不成反背贷。最终,当地劳动部门认为该事项涉嫌诈骗,已建议梅女士报警处理。
防范提醒:要增强辨别意识,看中介机构或企业是否合规合法且经营正常,看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
套路四:“刷单诈骗”陷阱
2024年5月4日,市民李女士通过某公众号发布的“XX旅行公司线上员工招聘,月薪5K—8K”的招聘广告在线应聘,客服指导其下载了工作APP,工作内容需通过该APP购买指定的商品为商家刷消费流水,最后打款给商家,商家收到打款后判定其完成任务,再为其返现。5月4日至今,李女士先后向商家打款4万余元,但商家从未返现。接到反映后,两江新区鸳鸯街道金桥社区工作人员前往发布招聘广告的公司经营地址核查,发现该公司已搬离,建议李女士报警处理。
防范提醒:这是典型的“刷单陷阱”,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赚钱、刷单返现、XX短视频平台点赞员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薪酬丰厚。
阳光重庆曾多次刊发招聘陷阱提醒文章,提醒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但仍有不少居民入坑。
境外高薪诱骗陷阱
传销陷阱
黑中介陷阱
“内推”陷阱
“阴阳合同”陷阱
“假试用”陷阱
“扣证件”陷阱
……
你遇到过哪些求职陷阱?可以把你的故事告诉我们,帮助正在求职的朋友们避“坑”,也可以在重庆市“民呼我为”反映问题。